需求反弹但仍存隐忧,原油后市关注三大利空
由于夏季需求旺季的来临,加上美国、英国和欧洲部分地区正在重新开放,原油需求似乎也迎来了爆发的希望。
根据外媒的报道,随着限制措施的放宽,欧美地区多个国家的开出行人次大幅增长,美国司机的汽油使用量创下了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——而这一水平和与疫情爆发前五年的同期平均水平相比,差距已不到5%。
此外,燃料生产利润接近五年来的季节性高点,随着北半球进入夏季驾驶季节,预计这一数据将保持强劲。
眼看着需求回暖,油价继续上升的可能也变得更大了吗?
需求虽已复苏,但仍有隐忧
尽管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计划重新开放国门,但疫苗接种进度的差异,依然对出行和人口流动有很大影响。
外媒统计的疫苗追踪显示,美国和英国已经接种了足够多的疫苗,保护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,但它们只是少数几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国家。
在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,疫苗接种率大约是英美水平的一半。其他欠发达地区更落后,如果没有富裕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,许多国家很难赶上大国们的疫苗接种进度。
有分析指出,即使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很快就可以再次全速运转,尚未平复的疫情也将给它们带来一些挑战。
比如如今的疫情震中——印度。
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,2019年,有150万印度游客来美国旅游,为美国创造了150亿美元的收入。如果失去这个收入来源,对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,对于燃油需求来说也是如此。
在国内需求接近饱和的情况下,国际出行复苏带来的原油需求反弹,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支撑油价上涨的关键因素。
据悉,英国政府最早将于本周公布一份所谓的“绿色名单”,名单上的国家公民可以在不受隔离政策影响的情况下前往英国旅行,不过该措施预计最早也要到5月中旬才会生效。
此外,英国这份名单能否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配合,也是一个问题。
举个例子:尽管英国人允许美国游客自由坐飞机去伦敦旅游,但美国却不一定会允许英国人飞到纽约或洛杉矶,除非美、英两国政府同步放宽自己的出入境限制。
商业航班航次仍比2019年同期低三分之一
有分析人士指出,虽然各国都希望尽快重启国际贸易和跨境旅游,但疫情阴霾一日未散,所有计划就会一直存在变数。现在判断原油需求是否会因为出行人次激增而暴涨,还言之尚早。
油价还有其他影响因素?
从需求端来看,油价依然面临挑战。而过度乐观,甚至狂热的市场情绪,显得相当危险。
从某种程度讲,原油不仅是今年大多数投资者的兴趣之一,更是很多分析师眼中可以追踪经济复苏的一个基准。
财经网站forexlive撰文指出,除了需求复苏之外,下半年左右油价走势的,还有这些重要因素。
美国石油产量的上升
在页岩油革命的推动下,美国从俄罗斯和沙特手中抢走头号产油国的位置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,甚至1949年以来第一次成为石油出口国。
随着过去12个月油价的回升,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正重返工作岗位,争取在份额已所剩无几的市场里,分一杯羹,更希望从去年油价跌破成本价造成的亏损中恢复过来。
美国石油产量年际变化
目前,根据eia的数据,美国石油日产量接近1100万桶。但如果我们快速看一看季节性数据就可以注意到,在过去10年里,美国的生产活动是在临近年底时回升。
这意味着:如无意外,在下半年,美国的原油产能会比现在更加恐怖。
随着美国页岩油产能的复苏,原油的库存水平可能会再次上升,这将对油价前景形成打压。
拜登的外交政策和伊核协议进展
美国与伊朗之间的核协议,一直是能源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的重点。
2018年5月,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推出伊核协议,并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,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向了历史性的高度。
但是当拜登就任总统后,他似乎对与伊朗人谈判持更开放的态度,双方都认为最近的谈判非常有建设性。
恢复奥巴马时期制定的协议的可能性很低,但市场人士相信,只要各方还在谈判,他们就有机会达成一个折中方案,让伊朗摆脱美国制裁重新回到石油市场。
下面的图表显示了过去10年伊朗石油生产受到的严重影响。
一旦美国放松限制,让伊朗重新调动生产力量,原油供应端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。
欧佩克 的长期争端
2020年初,欧佩克 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冲突,尤其是俄罗斯和沙特两大巨头的谈判失败,造成了一次损失惨重的石油价格战。
虽然欧佩克 后来达成了史上最大减产协议,成功帮助油市触底反弹,收复疫情爆发之后的失地。但来到2021年,欧佩克 盟友们之间的分歧,似乎又变得严重了。
沙特此前主动加大减产份额,但考虑到季节性因素,沙特只允许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小幅增产。
新冠疫情迫使各国政府实施非常规经济刺激政策,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赤字。各大石油生产国当然希望,通过出售更多原油来夯实国库。
从长远来看,欧佩克 成员国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,因为全球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速度并不均衡。一些产油国比其他盟友的处境更糟糕,这使得它们很难坚持按照原先的配额来限制产量。
未来几个月,欧佩克 会议将变得更具挑战性。如果不能及时修正、推出合适的新版减产计划,各产油国抢跑增产的闹剧,可能会再一次上演。